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81 精诚之教(谈论拜文/投石问道/不欢而散/再次送别) (第7/8页)
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周厉王想从臣下手中夺回旁落的王权,推行苛政,导致民不聊生。贵族混迹在民众里煽动,勾连军队欲诛杀天子,厉王弃城逃走,竟留太子替死,若非大臣召穆公以亲子替换太子赴死,周王血脉早被国人屠戮。 这场动乱的结局,是诸侯以勤王之名兵临镐京,却并没有迎回周天子,而是臣下代行王权十余载,直至厉王死去。 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却因会盟琐事而活活祭祀一国君主,全然枉顾道义。 卫国父子争王,亲父谋害亲子,挟持大臣祸及孔子门徒,更是一桩丑闻。 三家分晋,起因是晋国君权旁落,公卿势大,而智氏与三家结怨已久,水淹晋阳后,满城民众断绝生路,留下无数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惨剧,堪称人间炼狱。 赵襄子杀死智伯,以他的头骨做酒杯,所为骇人听闻,智伯的门客豫让为了复仇,屡次行刺赵襄子,反被他拿去假以恩惠,处死之后还落下不计前嫌的美名。 竹书史册,血泪斑驳。 至高权柄,诱人疯狂。 君臣相残,父子失道,兄弟仇杀,最终往往牵连无辜的民众。生民苦于苛政,只是弄权者手中的筹码,以此发动战乱,然而王位易主后,也不过是重蹈覆辙。 从这点而言,韩非的文章,笔锋直剖利害核心,剥离了臣下和民众,理清了原本混杂在一起的臣民之别。 臣有权而民无权,臣下欲对君王不轨,通常借用民意,可生民反抗暴政,却成了他人嫁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