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章 同衾共枕心渐近 (第6/15页)
br> 梁丘山创办明光书院,招生时对于学生的才能要求颇高。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初办时,学生多达百余人。不过五年,便走了一半。有受不了自行退学的,也有被开除的。 隋淮秋说这个书院里最差都是个秀才,并不夸张。考取功名,能有一官半职在身,光耀门楣。这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愿景。 按照律法,秀才也算是有了功名的人,可见官不拜,免除很大一部分的税赋与徭役。 梁丘山让学生开垦荒田,辛苦耕作。有不少人自视清高,自诩满腹才华,只待金榜题目,不愿浪费时间在种地上,更不愿吃这份苦。 到了现在,整个书院加上做活的工人不过三十五人。 想起那些离开书院的人,叶栖衡面上一哂。他们各个自称文人雅士,傲然风骨,不愿与庄稼汉混为一谈。 明明家中父母每日早出晚归,勤恳劳作,日晒雨淋还要节衣缩食,只为攒钱供他们读书。 结果进了书院考中秀才,倒像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矜贵少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起来。 要论娇生惯养,他们谁比得上眼前的少年。隋家富甲一方,在隋二郎的掌管下,更是日进金斗。作为家中老幺,隋遇从小到大从没吃过一丁点苦。 这样的人,只是听了他几句话,便心甘情愿单靠人力推犁松土。 有些人读了一辈子的书,还不如隋遇豁达通透。 这样心思澄澈纯粹的少年,有如匣中宝玉,让他忍不住生出藏匿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