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暴怒与恐惧中 (第2/6页)
门槛——刺杀肯尼迪那位不行,也是逃兵一个。这种程度的纷争,好就好在停留在犯罪范畴,主导者通常是单枪匹马,且目标明确,很知分寸地只刺杀总统一人,因而没把事件上升成无聊的社会变革。 这么说并不是银霁讨厌社会变革,只是教科书上那些以正面案例书写的纷争,名头上变革了社会,实际上只是变革了上位者的姓氏。一旦被定X为“社会变革”,本质是大型犯罪的纷争就不会让挑事者受到惩罚,大不了过个几年,狂热的跟随者们幡然醒悟,手无寸铁地发出“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呼告;再过几年,狂热分子彻底酒醒了,睁着眼睛嫌夜长,于是招兵买马,开始策划新一轮的纷争——成功了就叫做“社会变革”,值得赞颂、在史书上留下领头人的姓名;失败了则叫做“动乱”,值得镇压、留下对整个团T的蔑称。 总之,世上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犯罪,那些地下宗教究竟在崇拜些什么呢?不如从后门的救生梯绕回地上、回归现实中的歌舞升平。不过,信徒聚集起来的底层逻辑是慕强,案件追诉期一过,或者有更加JiNg妙和反人X的作案手法出现,前头那个偶像杀人犯就过气了,狂热分子们如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又会迁到新的偶像门下。 既然回顾到沙林毒气事件的主导者奥姆真理教,银霁发现,国内已经很久没有成组织的邪教活动了。除了官方打击力度大,主要还是因为邪教跟这儿水土不服——这里世俗化程度极高,民众多为实用主义者,b如她见过不少老人,既烧香拜佛,家里又挂着老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