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勳戚_214 情况不对(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14 情况不对(二合一) (第2/8页)

来吓唬一下山东布政司众官员够了,毕竟他们也不知道沈忆宸是否有这方面的人脉。

    这年头明朝地方官府的账,想要挑毛病哪怕清廉如海瑞,都可以挑的漏洞百出。倒不是说他贪墨,而是明朝地方财政系统极其奇葩,不可能不出问题。

    最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终明一朝连个统一的财政部都没有,更没有统筹的支付转移渠道,户部被分权的太厉害了。

    用一个後世流行词来形容,就叫做“去中心化”。

    举个例子yAn谷县收到地方赋税,它不是上缴财政部门後,再根据需要和预算发放,而是在地方自行分配。

    b如县衙直接决定发放官吏差役俸禄多少两,驻军卫所多少两,河堤衙门维护留用多少两,上缴封地藩王多少两等等……

    单纯这样也就罢了,发放白银起码数字明确,无非就是地方分配权力大了些。问题明朝的财政收入,并不是单纯的白银,而是收取实物的!

    於是乎上面的白银数量,还需要折算成米粮、布匹、丝绸、盐茶、油椒等等零七八碎的东西,换神仙来都算不清楚。

    更为离谱的是,这一堆东西不是单一上缴户部,还得运送到承运库、内库、太仆寺、工部、礼部……

    反正中枢能想到的衙门,基本上都能分到一杯羹,折腾到最後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全是一笔糊涂账。

    这就是为什麽,明朝财政收入始终只能维持在两千万两上下,到了明末崇祯年间直接崩溃。而清末就算到了光绪年间,岁入总额依然维持上亿两规模,差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