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9 真正勳戚子弟 (第5/7页)
谁最终会被利益所打动,或者继续加码。 八月十二日乡试第二场,过程如同首场一样,只是在考试内容上有所改变。 第二场考的不再是四书五经,甚至连诗赋都不考,而是“论”一道。另外在“判语”五条,以及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作答,相当於只考三道题。 此场考试目的,不单纯看考生的学问,同样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 否则一个Si读书的书呆子,没一点临场行政能力,到时候取中做官简直为祸地方。 第二场考完後,紧接着就是八月十五的第三场。 这场乡试主要考经、史、时务策五道,简单点理解,就是看考生是否有安邦定国的能力,大局观如何。 这也就是为什麽,科举考试最後一场殿试会有策论。因为你能考到殿试那一步,意味着已经接近了权利中枢,未来将执管天下万民。 没有足够的眼界跟大局观,是不配掌控如此大权利的。 不过在乡试里面,第二三场基本上已经沦为了形式,只要你文章里面不犯忌,哪怕写的差点也无关紧要。 甚至到了明朝中後期,重首场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只要首场所写的“四书”义试卷被取中,就连考官对其他几场的卷子,都不再认真审阅了。 明史里面有过记载,有些考生首场试卷写的非常好,其他几场答卷苟简lA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