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临朝观政(二合一) (第9/11页)
川之战,几乎是把国库给打空了,并且劳师远征边陲之地,收益甚小。 当年征战就一众文臣反对,如今打了两次麓川之战,还没有打下来,那更是反战成为了主流。 这两位大臣的反驳理由,其实也代表着如今大明两种最主流的观点。 一是认为边陲蛮夷不足为惧,想什麽时候却拿捏都可以,没必要太过重视。 另外一种就遵循王道教化,崇古效祖想着要去感化对方。认为只要边陲蛮夷识得文教,那麽自然就晓之以理,不会再起纷争。 王骥听着众大臣反驳之言,可谓是满脸的无奈。这群人都是朝廷内院的文臣,从未在边疆任职过,压根就不了解边陲之地是什麽情况。 纯粹的照本宣科,不按实际情况献策,如此绥靖下去,瓦刺部恐成大患! 当然,也有在边疆任职过的官员,站出来帮王骥说话。只是人数实在太少,声音完全被京官们所淹没。 1 沈忆宸听着正反双方的答辩,他知道历史走向如何,也先会终成大患。 但此刻大明正处於鼎盛时期,官员们心中都抱有“天朝上国”的心态,压根就没有把蒙古诸部给放在眼中。 甚至到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敢这麽胡Ga0瞎Ga0的打仗,也是抱有这种心理状态。也先什麽菜J也配跟自己打,二十万大军平A过去稳赢不输。 结果就翻车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