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背海游水上岸的家族 (第4/25页)
篙反覆拍打水面,制造噪音与波动,为的就是扰动鱼池,不让虱目鱼有闲工夫沉到坪底去吃土,这道清肠工序叫「消肚」,也是府城固有鱼肠美味的秘诀,若是偷工减料,鱼肠吃起来就沙沙的,既口感欠佳也带有土腥味。 清晨四点,三十多名鱼贩番仔就陆续从城里骑着单车,转换竹筏,再骑一段b仄的塭岸来到这里,一长排单车停在鱼塭旁,再加上数十名长工、临时工与孩童,牵鱼的那几天正是鱼塭一整年最壮观的景象,渔家的丰衣足食更是普渡众生地见者有分。 通常谢水木会先请长工先煮好几锅白米饭,以及先前捕捞的几十尾虱目鱼,用猪油煎得赤香sU脆,再烘破布籽蛋,以及几样酱菜,份量则以六、七十多人计算。这也是府城市内人常笑作塭仔人的原因,饭菜总像要溢出桌面,根本像得「请牵罟的人」来吃才有办法消化得完。然而并非作塭人无法控制饭菜份量,每次失手煮得过多,殊不知「海量」才是作塭仔人的控制,收成不仅是鱼虾满箩筐的视觉喜悦,更要人人填饱肚子的实在。 谢水木总先招呼鱼贩坐下来填饱肚子,为的是T恤这些底层打拼的人,绑鱼与装上竹筐之後,就得加快脚步再一路颠簸骑车与搭竹筏,回到各鱼市摆摊贩售,根本无暇吃饭。 这期间他与长工们则开始牵罟网捕鱼,看着虱目鱼肥硕健壮地於晨曦中跳跃,鱼鳞银亮亮地闪耀着,一整年的辛苦也就值得了。鱼贩用完餐後,鱼罟也拖上了岸,大夥七手八脚地将虱目鱼掰弯作「弓鱼」,主要为了能让直径120公分,高只有40公分的竹篓,能放更多的鱼进去,以及鱼不会跳出来。 贩仔的单车後座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