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年後 (第5/11页)
,如同好友所说,我没有勇气让真实的自己全然地坦露在创作者的身分上,最终写下来的笔调就逐渐形成了对某种往事的轻描淡写,但又藏着一丝哀愁。 「心理学上有一种防护机制叫作补偿心理,大概是说潜意识会驱动人对自身某种自卑感而在现实生活中作出补偿,也有一个说法是人越是执着於某些东西,就表示越是对那种东西感到缺憾。」 「所以??你觉得我缺乏悲伤吗?」 「不是!刚好相反,感觉你虽然很想在日常里营造Ai笑、喜Ai欢乐的气氛,在作品里很想创造对一切满不在乎的自己,但其实你真正感受到的,是充满了悲伤与落寞,所以我才觉得说你的作品跟现实的你反差很大,尽管你很刻意谨慎的隐藏了。」 被看穿的感觉??说实话有点难受虽然很想极力否认,也许书写的当下,我也并未察觉该用何种情绪呈现,好b闲话家常一样,就想着跟读者诉说生活中各种值得提起的事,因为我知道我并不是天生的作者,所以就如之前的文章所提及,b起独抒己见,原来我更想从创作里获得救赎,把这种莫名其妙的悲伤消除掉,把这些难以忘怀的伤痛通通送走。到後来,当我认为只要变成了书写者的身分,就能让所有破碎的记忆烟消云散,不知不觉间,即便字里行间我抹掉了真实的事蹟,但悲伤的情绪依旧存在,反而是这种形同虚构又看似真实的笔调,更像刻意告诉别人原来我创造了一个「事实」,原来我并没有对过去既往不咎,反而一直都是如此「耿耿於怀」。 「你知道为什麽跟你熟悉以後,我们反而没有再聊互相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