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哲学的范畴_物质文化艺术史与美学研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物质文化艺术史与美学研究 (第10/13页)

驯化成不断采购的简单活动,统整在舒适的「气氛」中。这些活动最後被去X化,成为雌雄同T的环境风格。这些消费物,总是被安排的让购物这从这个物品走到下个物品,总是身陷於物之微积分中。购物中心俨然成为我们时代的新神殿,把消费的众神或群魔聚集一起所有事物终於被消化、化约成同类的排泄。

    对布希亚来说,美国的迪士尼乐园正是当代消费帝国中的堡垒。

    布希亚认为人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与最高自主权不过是神话。他引Gervasi的说法,认为人需要选择物「并不是随意作成的,而是被社会X地控制,而且反映了生产它们的文化模式。」我们不只生产或消费任何商品:商品一定有一些关於一套价值系统的意义。因此消费者的需要,并不完全受到物的支配,而是受到价值支配。消费者的根本、无意识与不自觉的选择,是接受一个特殊社会的生活样态Life-Style。整个行销与动机的经济和社会心理机器,表面上是为了消费者的根本需要及市场上流行的真正需求,其实是为了激发需求以利於进一步的销售机会而存在的。当「消费」意识一再被强化、神化,当代出现的「消费是高尚的行为」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代「消费乌托邦」utopia的新领域俨然成形。

    有监当代消费主导一切的情形,詹明信也提出类似看法:在五零年代的美国存在着一种说法──人们正处於一种传统意识形态已不复存在的时代,人们脑中所含的意识形态及观点并不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而非意识形态起作用的年代。在今日商品消费的时代里,只要人们消费,其意识形态为何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